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动态 > 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卫生监督机构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4-03-06

 

德阳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 雷鹏 

摘要:通过回顾我市卫生监督在应对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具体做法,找准卫生监督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定位,强化卫生监督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卫生监督   能力提升

近年来,在公众的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同时,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卫生监督队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带给卫生监督队伍的新的课题。

一、地质灾害发生后,我们的做法及成效

2008年、2013年我省先后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8.13清平泥石流灾害”和“4.20芦山地震灾害”,我市卫生监督机构均积极参与了三次地质灾害的卫生应急处置和灾后卫生防病工作,由于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角”作用,在应急处置、传染病病防控、生活饮用水安全监督等方面主动作为,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卫生监督队伍得到了锻炼,成为了抗震救灾的一支生力军,为保障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成绩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群众的认可。

(一)积极参与应急处置。

自然灾害作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大,涉及广,特别是严重危害社会公众健康,影响正常社会秩序的重大事件,均会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均应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积极参与灾害的处置,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最大程度减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害和次生灾害的发生。

1.迅速建立高效的指挥机制。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原则,有效控制和及时处理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展开工作,并在第一时间派出了卫生监督员赶赴灾区,了解灾情。“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支队监督员在地震发生后大约4小时就赶到了绵竹灾区;“4.20”芦山地震,支队监督员在1小时内就随我市卫生局应急队赶赴灾区,成为第一个赶到灾区的卫生监督员,后方领导小组也根据前方监督员发来的灾情信息,对灾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灾区需求做出正确的研判,整个应急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

2.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机制。当“4.20”芦山地震发生后,支队在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卫生监督应急队也做好了赶赴灾区的准备,地震发生后第二天,我市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专家一行三人,携带饮用水快检设备等赶赴灾区,成为第一支到达芦山地震灾区的卫生监督队伍,并迅速开展工作,为确保灾区饮用水安全做出了贡献。

(二)科学做好灾后卫生防疫。

1.建立高效工作协调机制。地震后,各方救援队伍进驻和周边灾民转移安置,人口数量骤增,灾后防疫难度大、风险高。通过与专业队伍和技术力量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整合各方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实施网格管理和防疫人员定点派驻,并建立了防疫人员网格责任制度、每日晨会例会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和督导巡查制度,以实现队伍间在组织上的统一性、行动上的协调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初步建立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灾后防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2.目标明确,科学推进灾后防疫工作。我市首批卫生监督队伍在实施早期防疫措施的同时,立即着手了解灾情和地震受损、快速评估可能引发的卫生学问题及传染病疫情,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了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和防疫策略,同时,在总结“5.12”灾后防疫工作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了灾后防疫工作进度台帐、灾民安置点基本信息台帐、每日工作信息动态台帐和社区、村防疫人员工作日志制度,确保了卫生防疫人员包社区包村、灾民安置点派驻、健康教育宣传、重点区域消杀、饮用水卫生监测、疫情监测报告六个全覆盖。

二、几点思考

(一)立足本职,主动作为。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规定赋予了卫生监督机构相应的职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由于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执行机构,因此,上述规定中的“调查”、“采取控制措施”等,其中就包含有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

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规定,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和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预防控制措施和菌(毒)种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这些规定,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于卫生监督机构履行其职责就会显得更加重要。

(二)建立全面的技术储备机制。

在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阵痛后,我市卫生监督机构立足工作实际,平战结合,建立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卫生监督应急队伍,,借助中央补助能力培训,先后开展了饮用水快速检测专项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卫生监督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积极参加了全市开展的卫生应急演练,加强了监督员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的训练,达到了练为战的目的,确保在接到报告后迅速赶到突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现场,及时进行相关的调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搜集相关的证据,保证《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执业医师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收集整理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宣传资料,接到支援“4.20”芦山地震灾区命令的第二天,生活饮用水消毒技术指南、地震灾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单等宣传资料,就全部印刷完毕,为指导当时灾区卫生防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强化后勤保障,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须手段。

按照不同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储备适当数量和品种的应急处置设备、器械等物资。物资储备种类包括:卫生监督应急处置包和现场检测设备必要的调查、取证工具和隔离及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等。这位我市在抗震救灾,挽救受灾群众生命的战斗中赢得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