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如何有效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工作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4-02-20
三台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李华金 何秀清
摘要:笔者作为基层从事医疗卫生监督的执法人员,日常监督的重点之一就是打击非法行医,但由于非法行医的特殊性,打击非法行医将成为卫生执法人员较长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本文通过对我县打击非法行医集中整治期间的案件分析,对非法行医存在的因素探讨,提出了以提高群众卫生知识水平、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相互配合的“打非”模式,达到保护群众健康权益与生命安全的目的。
一、2013年集中打击非法行医活动效果及分析
(一)认识到位、责任明确、组织有力。在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发出《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 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文件后,我县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卫生、计生、药监、公安四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以及工商、宣传、广电、各镇乡人民政府等部门为成员的“打击非法行医领导小组”,并以县政府办的名义下了专项整治文件,明确了各部职责。
(二)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提高群众抵制非法行医的自觉性。一是采取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打非”宣传字幕和投诉举报电话,播出字幕三百多条;二是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计生部门悬挂宣传标语244条;三是组织以发放宣传资料为主的进社区、进医院的“打非”宣传,发放宣传资料1.3万余份;四是县电视台共制作“打非”新闻及曝光节目5期,播出10天;五是制作户外打非宣传公示牌4000个,在合法机构、村社街道、集贸市场等处张贴;六是强化在取缔查处现场的宣传。
(三)履职尽责、密切配合,专项整治集中行动取得实效。 在打击非法行医集中整治行动中,我县各相关部门主动积极履职,同时做到相互配合,互通信息,确保了专项整治集中行动取得实效。在专项整治行动期间,共查处无证行医案件6起,罚没款1.93万元,没收药品器械价值约4万元,查处医疗机构非法行医10起,罚款1.95万元,共取缔无证行医23起,有力的保护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
(四)对集中打击非法行医期间查处案件的情况分析
在查处的16起非法行医案件中,从案件来源来看,有3件为群众举报,13件为监督检查发现。16件案件中有6起无证行医(其中3起为牙科黑诊所,1起为坐堂行医,2起为游医),10起为民营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或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
在被取缔23起无证行医,有3起为牙科黑诊所,1起为坐堂行医,19起为游医,其中只有2起为游医(其中1起为牙科)是由患者投诉,非法行医者被警方挡获后通知卫生行政门,在确保各项程序合法的情况“快查快处”,用最短的时间在派出所内将案件完成。而对其他17起检查发现的游医,因当事人态度横蛮、拒绝配合,执法人员只能简单以收缴其诊疗用品达到取缔目的。在取缔的23起无证行医中有18起为牙科。
二、非法行医现状与非法行医猖獗的原因探讨
非法行医现状:非法行医的流动性及方式的多样性,导致打而不绝。非法行医者多分布在镇乡场镇、城乡结合部的农贸市场、小区集中区域。多利用场镇赶集日流动开展非法行医活动,特别是牙科摊,更有甚者是三、五个成团,身穿白大褂,打着某某单位的招牌,以给老百姓免费检查牙齿、低价安牙为诱饵,猖狂非法行医,如果检查的执法人员少,就硬抢设备,再一哄而散。药店坐堂行医屡禁不止,一些乡村医生、退休医生由药店聘请或自己开药店坐诊。黑诊所由公开转入地下,由门面转到居民区的二、三楼上,采用雇请人员宣传、病员相互带路,导致卫生执法人员根本无法入内检查。
非法行医猖獗的原因:
一是高利润的驱使性。非法行医者因其收费的不公开、药品器械来源不明、设施设备简陋、一旦发生大的纠纷一跑了之等,其获得的利益远远比正规医疗机构高。
二是市场需求性及非法行医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非法行医服务对象多是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或是打工人群集中区域。这类人群多是卫生知识缺乏、对非法行医危害的认识不足、文化知识不高、加之医托的引诱、病急乱投医、盲目信任民间偏方、或是慢性病病情复杂久治不愈的、或是图方便省事的收费低廉的、对自身保护意识普遍匾乏,对执法部门执法工作不理解,普遍带有抵触情绪。笔者在参加“打非”集中巡查时在一镇乡发现一个70余岁的男性为他人以针灸、火罐、药品等手段治病时,在进行取缔的初期就有数十名群众围观,并阻止执法人员取缔,称其“会看病、老百姓喜欢”。
三是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能力的增长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口腔、老年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等都是县以下医疗机构的薄弱环节。以口腔为例,我县百多万人,在63个镇乡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中只有11个设有口腔科,设有口腔科的单位也仅有一名执业人员,极不方便群众牙科诊治,导致牙科摊猖獗。
四是部分退休医生确有所长,精神状态较好,其他单位用高薪聘请,原单位又拒绝为其变更注册,导致所聘用单位非法行医;同时有的退休医生有一定稳定的一群病员,药店聘请其坐堂,其收入远高于在原单位上班。
五是打击不力,处罚软弱。在查处无证行医的过程中,如果游医不配合,基本上无法获得非法行医者的基本信息,按照行政处罚必须进行的程序,对游医进行行政处罚基本上是无法进行,更无法进行司法移送。同时对合法医疗机构的使用非卫、超范围执业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大,不能起到惩罚作用。
六是执法力量薄弱,无法对游医形成有效震慑。 卫生执法力量薄弱是基层卫生监督的现状,我县是百多万人的大县,仅有6名从事医疗卫生的监督员,相对近千个医疗机构、131个场镇,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卫生监督协管由于职责所限,不能对游医实施取缔等强制措施。
七是“打非”工作投入较大,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基层机构难以承受。在这次集中“打非”行动中,我大队用于印制宣传资料、制作公示及工作经费等已超过7万元,接近大队全年的工作经费。
三、打击非法行医措施建议
针对“打非”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宣”“疏”“打”结合的方针。
“宣”就是要全方位多层面的加大打击非法行医的宣传力度,要让广大群众都认识非法行医的危害,都自觉抵制非法行医行为,形成群众积极参与配合、各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的全社会共同打非的高压态势。一是建立全国性的非法行医者信息库并向全国公民公开。各地对查处的非法行医者及医疗机构举办者严重违法的,将其个人信息及违法行为录入信息库,向全社会开放。二是协同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将“打非”作为长期宣传的内容。由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作非法行医后果的宣传片、基层对非法行医者及非法行医危害或事件进行公示曝光等宣传措施,提高老百姓的认识,促进正确就医。三是当地党委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计生部门利用板报、宣传标语或是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疏” 一是要让老百姓找得到地方看病,如培养多层面的医疗服务人才。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积极培训中低端人才,采用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方式为基层培养急需的人才,比如培养专科性质的口腔医生,使其只能在基层执业。二是让愿意发挥余热的退休人员特别是有特长的退休医师能合法执业,合法机构要适时返聘,到外单位的要允许注册调出,要认真执行中医坐堂等法规。三是要强化多点执业和管理。
“打”就是要采取严厉打击,并持之以恒。一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打非电话进行公示,并保持电话的畅通,确保发现有非法行医线索的报告。二是要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协管的作用。卫生监督协管单位要利用赶场时间加强巡查,对游医游贩要采取“查、报、劝、取”的工作方法,“查”就是要调查其姓名、住址、是否是长期非法行医等基本情况,“报”就是要将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卫生监督机构“劝”就是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并指出其属于违法行医,同时向患者及群众进行宣传,劝其自行收摊,“取”就是对那些不听劝告的要采取先拍照、以《卫生监督意见书》停止其非法行医行为。三是对游医要“快查快处”。在查获游医后,尽可能取得公安机构关的支持和协助,将非法行医者带至派出所,在不违反行政处罚程序的原则下,尽可能当场办结。四是要建立打击非法行医的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信息通报会,互相交换信息。不定期组织公安、药监、计生、卫生等部门集中巡查。同时建议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五是加大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经费投入,确保基层有经费开展“打非”专项工作。